石拉乌素煤矿深化“智创”人才文化建设,以“实践检验、精准培育、注重实效”为核心,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“传帮带”作用,全面开展导师带徒活动,构建起覆盖生产一线各工种的人才培育体系,为建设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注入强劲人才动力。
锚定发展需求明确活动核心目标
作为特大型现代化矿井,石拉乌素煤矿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置于战略高度。结合矿井安全生产与技术创新需求,以“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”为总目标,通过签订师徒合同、制定教学计划、实施考核评价等举措,探索人力资源开发新路径。
该矿充分发挥“煤炭行业技能大师”“北疆工匠”“鄂尔多斯市技术能手”“兖矿能源技能大师”等骨干人才优势,营造“一人带动多人、多人辐射众人、众人齐头并进”的人才成长氛围。严格遵循“缺什么教什么、学什么练什么”“岗位相近、工种对口”“突出考核、重在培养”三大原则,确保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,破解一线技能人才短缺、技术传承断层等问题,为矿井发展筑牢人才根基。
健全组织架构压实各级工作职责
为保障活动有序推进,该矿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,班子副职任副组长,副总师及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导师带徒工作领导小组,负责指导督促各区队活动开展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、表彰优秀单位与个人。
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(党委组织部(人力资源部)),统筹活动日常管理、制度完善、考核监督等工作。各区队同步成立工作小组,落实矿井部署,核心任务包括建立师徒台账、完善帮扶机制、开展日常考核、选树先进典型。“我们要求各区队既完成‘规定动作’,也结合工种特点创新‘自选动作’,比如掘进区队围绕巷道支护技术教学,机电专业针对设备检修难点设课题,让活动‘接地气、见实效’。”党委组织部(人力资源部)相关工作人员表示。
明确双向标准规范师徒权利义务
活动对师徒选拔条件、职责分工作出详细规定,形成“双向选择、双向约束”机制。导师需具备“政治觉悟高、技能水平精、安全意识强、传艺意愿足”素养,优先从有绝技绝活的技术工人、管理人员中筛选,确保既能“授业”又能“传道”。
徒弟需满足“遵规守纪、爱岗敬业、求知欲强、基础扎实”要求,重点面向新入职大学生、有提升空间的青年职工、转岗人员。活动强调“师徒同责”:导师需制定培训计划,在实践中为徒弟“提问题、压担子”,加强安全与思想教育;徒弟需做到“四同”——与师傅同下井、同上井、同工作、同学习,每季度提交学习总结,主动参与技能竞赛与生产实践。
活动赋予师徒“双向选择权”:导师可选择徒弟,对违规徒弟可申请中止协议;徒弟可选择导师,若导师敷衍了事,可反映并要求更换,保障教学质量。
细化考核机制强化激励约束作用
为避免活动“走过场”,该矿建立“月度跟踪、季度考核、期满总评”全周期考核体系。季度考核由师徒所在单位党支部牵头,组织副科级以上管理人员、导师、徒弟三方评分;协议期满后,综合理论考试(40分)与季度考核成绩(60分)得出总评,80分以上为合格。
激励政策上,签订合同的导师每月获500元绩效核增,带两名及以上徒弟的核增标准上浮20%。徒弟获表彰,导师额外得核增金额的50%;徒弟出现“三违”或责任事故,导师当月津贴停发,情节严重的依规处理。
考核不合格的师徒,协议延长半年,期间停发导师津贴,双方不得参与先进评选,以严格约束倒逼教学质量提升。
创新实施路径打造特色培育品牌
为确保活动落地见效,矿井推出三大举措:一是“高位推动”,要求各单位将导师带徒纳入人才工作重点,细化责任目标,结合掘进、采煤、机电等工种特点制定专项方案;二是“深度融合”,将活动与技能等级提升、岗位比武、优秀人才评选衔接,形成“培训—竞赛—晋升”人才成长闭环;三是“典型引路”,通过“技术骨干上讲台”“优秀师徒宣讲”“技术交流座谈会”等形式,推广先进案例,营造“比学赶超”氛围。
“我们不仅要让‘老工匠’的技艺传下来,更要让青年职工的创新活力涌上来。”组织部(人力资源部)部长吴疆表示,下一步,石拉乌素煤矿将以导师带徒为抓手,完善人才培育机制,力争半年内实现关键岗位师徒结对全覆盖,一年内培养一批技术过硬、作风扎实的青年技能骨干,为矿井安全高效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。(王长伟)